长三角泳赛觅新星:续冠军血脉,筑游泳后备根基
金秋十月的上海理工大学游泳馆内,碧波翻涌间跃动着青春的身影。2025 年长三角青少年游泳精英邀请赛在此启幕,来自沪苏浙皖四地的数百名 10 至 12 岁选手齐聚 “全国游泳之乡” 杨浦,在 50 米蝶泳的迅疾、200 米混合泳的耐力比拼中,续写着这片 “冠军沃土” 的传奇 —— 这里曾走出庄泳、罗雪娟等 15 位奥运冠军,如今正通过区域协同的力量,寻找中国游泳的下一代接班人。
长三角的游泳基因早已融入水乡肌理。1992 年巴塞罗那奥运会,上海姑娘庄泳为中国游泳摘得首枚奥运金牌,开启了 “江浙沪包游” 的辉煌时代;2004 年雅典奥运会,浙江名将罗雪娟以破纪录的成绩登顶女子 100 米蛙泳,成为长三角泳军的又一标杆。从昔日的庄泳、乐靖宜,到如今的潘展乐、张雨霏,这片土地孕育的泳将已斩获中国游泳 16 枚奥运金牌中的 13 枚。此次赛事选址杨浦,更藏着深意:这座交织着百年工业与体育基因的城区,先后培育出蔡慧钰、陆滢等奥运奖牌得主,近年涌现的李佳蔚、周彦君等新星,正延续 “泳动杨浦” 的火种。
赛事赛场是后备力量的 “试金石”。组委会设置 10 至 12 岁三个组别,涵盖蛙泳、仰泳等四大泳姿及接力项目,全面检验选手的综合素养。发令枪响时,稚嫩的脸庞上写满专注,安徽选手邓思杨赛后攥着毛巾坦言:“浙江选手的转身像鱼跃,我录了视频要天天练”。这样的切磋并非偶然 —— 上海市游泳协会副会长刘秋苹透露,长三角青少年游泳联动已深耕十余年,此次赛事首入上海,正是为了打破地域壁垒:“四地教练把耐力训练法、出发技巧都摆上台面交流,让好经验流动起来”。
赛场之外,一套 “选苗 — 育苗 — 输送” 的全链路体系正在成型。四地共建的青少年游泳数据库里,选手的划水频率、转身效率等数据实时更新,浙江的基层教练能直接调取安徽苗子的训练记录,上海的青训专家可跨省指导江苏选手集训。去年,5 名安徽选手通过该机制赴沪集训三月,其中两人成功跻身省队。更令人振奋的是,本届赛事有 23 名选手达到国家二级运动员标准,较去年增长三分之一 —— 这意味着他们拿到了通往专业体系的 “入场券”,而背后是每天凌晨五点半下水、冬夜在 18 度泳池中坚持训练的付出。
这种协同育人的模式,正是长三角游泳长盛不衰的密码。在浙江温州,基层教练每年深入幼儿园 “选苗”,像林梦华发掘徐嘉余那样,从身高臂展、水感悟性中筛选璞玉,再通过 “市队联办” 模式送到体校打磨;在上海杨浦,凌晨四点的游泳馆早已灯火通明,孩子们带着氯水泡白的皮肤、磨出茧子的指节反复练习,用 “每天快 0.5 秒” 的信念积累成长。如今,这样的场景正在四地同步上演:江苏的经费优势、安徽的拼劲、浙江的选苗经验、上海的教练资源形成互补,让游泳不再是 “少数人的游戏”—— 乡村孩子能通过学校选拔获得免费集训,普通家庭的孩子可凭成绩赢取装备资助。

赛事现场,江浙沪皖的游泳协会专家们手持记录板凝神观察。他们深知,这些在泳池中奋力摆臂的孩子,承载着中国游泳的未来。正如刘秋苹所言:“长三角的活力在于持续联动”,当 “训练 — 赛事 — 人才输送” 的链路愈发通畅,当庄泳的拼搏精神、罗雪娟的执着信念通过师徒传承融入新生代血脉,这片沃土必将继续孕育出闪耀世界泳坛的新星。
星空官网,星空首页,星空官网,星空官网泳池的水花终将平息,但冠军的传承从未停歇。在长三角的碧波中,一颗颗游泳新星正破土而出,他们用日复一日的坚持证明:中国游泳的后备力量,正扎根在协同共育的土壤里,生长在每一次划水与转身之间。